韓籍學生宋美娜自幼學中文,出身清寒、曾萌生放棄大學夢。她在台大求學期間兼六份家教自力更生,並投入偏鄉教育,最終以流利中文站上畢業典禮舞台致詞。她說:「困境不是終點,而是轉彎的起點。」這段跨文化與自我成長的歷程,讓她成為「中文最好的韓國人」的路上,更靠近了理想中的自己。
小學教室裡的ㄅㄆㄇ,是她人生的起點
「我不是韓勾ㄟ金針菇,我是韓勾ㄟ宋美娜。」2025年台大畢業典禮上,一位講得一口流利中文的韓籍學生,以幽默開場,緩緩道出她18年與中文交織的生命故事。這不只是一場畢業致詞,更是她穿越困境、走上舞台的見證。
宋美娜出生於韓國釜山,非華僑家庭的她,卻從4歲開始就讀當地華僑幼稚園,學習繁體中文。父母雖不懂中文,卻堅信語言是孩子通往世界的鑰匙,放棄免費義務教育,將她送入華僑體系就學。「我記得老師在黑板寫下的ㄅㄆㄇㄈ,那些聲音在我心裡默默生根。」這段語言啟蒙的經歷,成為她人生最早的文化選擇,也讓她立下志願:成為「中文最好的韓國人」。
但她的人生從不順遂。成長過程中,家庭經濟壓力龐大,學費與餐費常常比別人晚交。高中畢業時,別人的父母滿面笑容送花,她的父母卻總是姍姍來遲,只因害怕面對老師對家境的詢問。「我總覺得自己的人生比別人慢半拍。」
從獎學金到偏鄉志工,異鄉女孩的自立練習
儘管現實殘酷,宋美娜始終堅持一個信念:她只申請台大,並告訴自己「讀不了台大,就不去台灣。」最終,她以優異成績獲得「國際學位生獎學金」,來到人生首次踏足的台灣。
剛來的冬天,台北濕冷的空氣與韓國乾冷迥異,讓她一度冷得發抖,也從文化差異中體會真誠與自在——在這裡,朋友不靠請客維繫感情,而是一段聊天、一頓便飯的溫柔流動。
為了生活,她同時兼六份以上韓文家教,利用K-pop熱潮將語言優勢轉為收入來源;也參與校內實習與工作,在學業與生計間奔波。更令人敬佩的是,她從大一起便加入「台大慈幼社服」,長期服務基隆偏鄉小學的學童,最終成為創社50年來首位韓國籍社長。
「我想成為獨一無二的韓國ㄟ宋美娜。」她這麼說。她從「杏鮑菇」的暱稱開始,在笑聲與汗水中,將給予變成日常,把他鄉當作家鄉,並透過教育讓更多孩子得以被看見。
慢半拍的腳步,也能走出自己的節奏
畢業典禮當天,宋美娜站上舞台,聲音帶著哽咽:「這一次,我的父母終於沒有姍姍來遲。」她的父母坐在台下,眼裡閃爍著驕傲的淚光。
從那個四歲學中文的小女孩,到能用繁體字書寫、站在畢業典禮致詞的異鄉女孩,宋美娜的人生就像一條不疾不徐的路。她說:「別因為自己不如人就停下腳步,用自己的節奏走,也能走到光亮的地方。」
在這片土地,她重新定義了「成就」的模樣,也讓我們看見,跨越語言與身分的邊界之後,一個韓籍女孩,如何用善意與努力成為台灣多元社會的一部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