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卓源坦言:「演戲很難,但我想再試一次。」
臺裔澳洲歌手吳卓源(Julia Wu)原以甜美聲線和流暢英文饒唱風格成名,近年卻悄悄開啟了另一條不熟悉的路——演戲。她曾一度對演戲存有疑慮,也坦言缺乏信心,但從首次演出《愛情城事》,到主演電影《搜查瑠公圳》,她逐步跨越不安,重新理解了「表演」的意義,也在角色中,看見了比自己更勇敢的樣子。
從社群留言到螢幕首秀,當表演開始變得可能
「我蠻想挑戰演戲的,尤其是喜劇,大家應該會被我的ㄎㄧㄤ逗樂吧!」
這句曾經隨興寫下的社群貼文,成了吳卓源演戲之路的起點。那是2020年,她與李英宏為一支鐘錶品牌拍攝復古短片,初次接觸鏡頭表演。當時的她,雖對戲劇懷抱好奇,卻也坦承只願意嘗試「不用講太多台詞」的輕量型演出。
轉折點出現在不久後——首部戲劇作品《愛情城事》找上門,飾演一位因疫情而轉行的檳榔西施 DJ,導演是曾寶儀,搭檔是音樂圈好友婁峻碩。場景、角色與背景對她而言並不陌生,「那時我想說:why not?Try try 看!」拍攝僅兩天,雖稱不上徹底進入角色,但也種下她日後願意再試的種子。
沒想到下一部戲,竟讓她直接扛下女主角。這就是《搜查瑠公圳》的拍攝起點。一切的緣分來得突然,據劇組回憶,正是因為2020年她在倫敦時裝週穿上一襲改良式旗袍,被導演看見了與角色張秀秀的神似。那是一位堅定追真相的記者,既勇敢又不懼挑戰,而這與她音樂歷程中的自我選擇,也有著某種平行。
當演戲與唱歌不同,情緒從角色裡長出來
「我一開始真的不想接戲了。」吳卓源坦言,在正式拍攝前,她曾數次向經紀人抱怨,懷疑自己能否勝任。「畢竟我在音樂上練了這麼多年,但演戲經驗幾乎為零。」
與音樂創作相較,戲劇的表演是集體創作,需要情緒、眼神與身體語言在鏡頭前協調發揮。每一次拍攝都要保持專注,不能讓情緒在不經意間溜掉。「音樂比較像在表達我個人的情感,但演戲,我要演的是一個角色的想法與狀態。」
她最終能踏穩角色,是因為一次次彩排與劇組支持。在服化與場景的幫助下,她找到角色進入點。「只要紮起馬尾、穿上風衣,再拿起記者的小筆記本,我就覺得:我就是張秀秀了。」
她也開始意識到表演的細節轉換。例如講話語調要拉高、咬字要清楚,因為張秀秀講話是有目的、有邏輯的。相對地,自己平時說話則低沉緩慢,慵懶很多。演戲讓她學會如何「放掉自己」,而不是用原本舞台上熟悉的習慣套用。
導演賴俊羽更是她的情緒靠山。每當鏡位重拍,她擔心無法重現前一次情緒時,導演總會溫柔指導,幫助她重新建構角色情緒。這份細膩的合作,也讓她逐漸對演戲建立信任感與安全感。
在角色裡學會堅強,也學會重新相信自己
拍戲的最後階段,情緒逐漸沈澱的吳卓源,終於有機會回頭思索張秀秀這個角色。「她真的比我堅強太多,我也希望能夠像她一樣。」回憶這段歷程,她眼眶泛紅,鼻頭一酸,用衛生紙輕輕壓掉淚水。
她想到拍戲前的自己,常常在內心自我懷疑,也曾不只一次地告訴身邊人:「演完這部就好了,真的不要再演了。」但現在她說:「如果有下一次,我想再拍戲。」
這段過程,讓她第一次意識到:「表演是另一種療癒。」她引用表演指導蔡嘉茵的話:「角色的靈魂可能就在旁邊看著你,希望你替她說出想說的話。」對她而言,這與寫歌並無太大不同——都是在傳遞情感,只是對象與方法不同。
她笑著說:「We’re not alone. 我想,這就是演戲最美的地方。」
無論是作為歌手,還是作為演員,吳卓源始終努力靠近她喜歡的世界。這些角色、這些舞台,也讓她明白:真正重要的,從來不是被定義,而是自己選擇的方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