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回顧父親節從民間倡議到美國政府1972年正式批准的過程,揭示背後的爭論與文化意涵。
場景再現:多德的省思
1910年6月19日,26歲的蘇諾拉·史馬特·多德(Sonora Smart Dodd)在華盛頓州斯波坎(Spokane)一處教堂中,聆聽母親節的聖詩與祝禱。當年新興的母親節起源於1908年安娜·賈維斯(Anna Jarvis)發起,1914年獲美國總統威爾遜(Woodrow Wilson)正式頒布為國家節日。詩中對母愛的頌歌深深撼動多德,她回想從軍人到農夫的父親,既是家中支柱,又是一家情感依靠,卻鮮少被專屬於父親角色的節日記憶標記。她決意將父親同樣放進節日的光環中,用一場慶典向父親致敬。
制度嵌縫:認證之路
多德於1910年提出首個父親節慶祝活動,選在父親生日6月19日,舉辦簡樸的教堂致詞和家族聚餐。但在當時,母親節已在商業和社會各界迅速流行,父親節卻遭遇冷落。1924年,美國總統柯立芝(Calvin Coolidge)讚許父親節,鼓勵各州慶祝,但未立法成為全國性節日。接下來數十年,美國國會多次提出將父親節法案送審,卻因揚聲酒商以此大力推廣烈酒而受批評,同時也因反對節日商業化的安娜·賈維斯組織阻撓而被延宕。直到1972年,尼克森(Richard Nixon)才正式簽署法案,使父親節成為固定國定假日,距母親節正式化足足延後58年。
多元對話:台灣視角
台灣自日治時期起即有感恩父母的傳統,現今母親節與父親節均已成為校園和社區的常態活動。對新住民家庭而言,母親節通常較早融入母語文化禮儀,父親節則因慶祝形式多樣,成了一次語言和文化的融合實驗:從越南家常菜到菲律賓卡拉OK演唱,讓台灣在地形式與異國元素交融。家庭裡,孩子除送卡片和禮物,也透過拜訪祖父輩講述父親那一代移民故事,建立跨世代的情感連結。當我們更了解父親節背後50年波折歷程,不禁反思:在多元社會裡,何種父職文化將成為下一個節日焦點?
邀請連結: https://taiwanheartstories.org/invit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