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有報導指出,美國政府拒絕台灣副總統賴清德過境申請,同時傳出台灣防長顧立雄訪美行程被取消,凸顯在中美談判與北京壓力交錯下,台美官方互動面臨前所未有的敏感考驗與挑戰。
台美互動微妙時刻
根據多家媒體報導,台灣副總統賴清德近期申請過境美國行程時,意外遭到美方拒絕。消息首見於報端,指出美國政府未准許賴副總統利用既定航線在美國轉機,同時也傳出台灣防衛部長顧立雄訪美的行前確認遭到取消。台北市政圈人士對此事反應強烈,有官員私下表示,過境申請多年來向來順利,卻在此敏感時機受到阻擋,令外交幕僚措手不及。此一決策立即引發各界關注,不僅凸顯台美官方互動的敏感程度,也反映在中美高層協商以及北京持續施壓下,台灣的國際行動空間顯得更為脆弱。截至發稿前,台灣外交部尚未正式回應此據傳同時發生的兩起事件,但指出會持續密切聯繫駐美代表並了解說明。學界與民間組織也在社群媒體上熱議,認為這反映了「台灣生活」面臨的國際壓力實例,並擔憂未來高層官員出訪行程將更加複雜。
身分與外交壓力
美國自1979年實施《台灣關係法》(Taiwan Relations Act,TRA)以後,便在「一中政策」框架下與台灣保持非官方關係。依據官方慣例,美國對等級較高的台灣官員來訪相當敏感,若與北京正在交涉的議題牽涉主權爭議,美方往往採取較保守的回應。同時,北京當局透過外交管道向華府及航空公司施壓,尋求限制台灣高層官員的出訪路線。過去也曾有民航業者以「飛航安全風險」為由,調整航班航線或拒載台灣官員。當前美中在貿易、科技與區域安全議題上持續博弈,台灣的國際行動不得不在「台美關係」與「兩岸關係」之間尋求微妙平衡。
多元互動的可能
面對此波過境與訪美行程的阻擋,台灣政府與民間如何因應,是未來焦點。若持續以「在地文化」與民主同盟的角色爭取國際理解,或可化解部分外交困境;亦可能需要構築更多多元管道,強化與理念相近國家的交流。國內專家建議,加強高層出訪的前期協商機制,同時培養下層技術與議題推動能量,以免過度倚賴單一官方渠道。面對北京壓力與美國戰略考量交織的現實,台灣在「語言融合」與國際議題上的策略彈性,將直接影響未來「新住民故事」與「台灣生活」的全球敘事。台灣社會如何在壓力與期待中尋找前行路徑?這或許是下一步更值得深思的題目。
邀請連結:https://theinitium.com/whatsnew