臺灣人

職場安全零距離:線上學習四大亮點解析與應用攻略指南(2025最新版)

80字精華摘要:勞動部推出的線上職業安全培訓平台,結合《職業安全衛生法》要求及多語系支持,讓新住民與本地勞工能24小時隨時隨地進修。本文從現場場景切入,探討課程特色、語言融合與多元文化背景,並思考如何在台灣生活中共創安全職場。

隨時隨地學安全
在工廠的嘈雜機器聲中,來自印尼的新住民技工蘇偉正在休息時間打開手機,點進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(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Administration,OSHA)推出的線上職業安全學習平台。螢幕上緩緩出現的「高處作業安全規範」視頻,配有中、英、越南、印尼、泰語等五種選項,讓蘇偉不必擔心語言隔閡。這套2025年全新優化的系統,支援手機、平板與電腦跨裝置學習,也同步符合《職業安全衛生法》及勞動部最新公告的教育訓練規定。

他說:「以前要趕週末的集中訓練,很怕聽不懂講師的術語;現在回家就能複習,重播也不怕。」畫面上方還顯示累計學習時數和可下載的學習證書,讓考取證照與職場生涯無縫接軌。對於忙碌的工廠操作員、外籍家庭看護以及新住民返鄉創業者來說,這種隨時隨地的彈性上課模式,正好符合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自由學習需求。

語言文化的橋樑
線上職安學習平台並非單純放映影片,它透過分段測驗、互動動畫與情境模擬,加強學員對《職業安全衛生法》重點的理解與記憶。根據勞動部2024年統計,新住民工占全台勞動人口約5.8%,其中越南與印尼籍最多。為打破溝通障礙,平台特別聘請語言專業人士與在地文化聯結團隊,確保教材內容貼近台灣實務,並自然融入「台灣生活」「在地文化」的案例。

例如在「化學品安全」單元中,穿插工廠內常見標示的中英對照與交通工地安全帽戴法,並在互動題目中加入新住民同事的日常對話示範。除了文字翻譯,還安排配音員錄製地道口音,讓不熟悉國語的學員能更快進入學習情境。這種文化與語言融合的教育方式,不僅提升了通過率,亦減少工作場所的誤解與風險。

根據「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」2023年調查報告,完成線上課程後,工安事故率較未參加者降低約12%,且學員對平台滿意度達89%。平台也遵循《健康促進及職業安全法》相關規範,並與醫療體系合作,提供意外應變指引與聯絡窗口,確保培訓與實務能有效結合。

共創安全職場
如今,蘇偉已在平台上累積超過24小時的必修課程,並通過「機械操作安全」與「緊急應變實作」兩門科目,他計劃將所學分享給同事,並在員工會議上建議業者設置常態巡檢制度。對他而言,這不僅是證書,更是台灣生活中一次深刻的職安覺醒。

在新住民、返鄉青年與本地勞工共同構築的多元職場裡,線上學習成為文化融合的催化劑。當我們思考未來職場安全的模式,除了科技與法規的推動,更需要關注不同族群在台灣生活的真實需求。你認為,下一步應該如何透過在地文化交流,打造更具包容性的安全空間?

邀請連結: https://www.taiwanheartstories.tw/invit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