臺灣人

陪你走13圈大安森林公園:醫師林靜芸的失智照護路

從丈夫林芳郁的街頭遊走,到照護者的日常自白,她說:「我不是偉大,只是沒選擇離開。」

在這篇報導中,我們走進林靜芸醫師的照護日常。這位曾是整形外科名醫的女性,在丈夫罹患失智症後,從專業醫師成為24小時陪伴的照護者。她的故事,不只是關於一段醫病關係的顛倒,更是一場深刻的婚姻承諾實踐,也映照出台灣高齡社會下無數家庭的共同困境與溫柔堅持。


從不願承認,到日課陪伴的穩定日常

林芳郁,曾任三家醫學中心的院長與衛生署長,是台灣心臟外科的重要人物。2021年退休後,卻逐漸出現失智症的徵兆。妻子林靜芸——同樣是一位醫師,起初難以接受這個診斷。

「有這樣的記性和應變能力,他真的有失智嗎?」她回憶某次先生因道路封閉臨機應變繞道的經歷,讓她一度懷疑醫師的判斷。儘管心理抗拒,她仍默默開始行動:制定規律的日課表、安排閱讀與手寫功課,甚至挑選國小六年級的教科書,讓丈夫練習國語、數學、自然與社會。

這些日常安排既是認知訓練,也成了夫妻間的安穩節奏。每逢林靜芸出診,林芳郁便坐在診所辦公室閱讀寫字;中午一起用餐,傍晚一同返家。她形容那段日子為「難得的恬淡小日子」,一如許多失智家庭的照護黃金期:小心翼翼、但尚可掌控。

然而,病程不會為誰停留。隨著症狀急遽轉變,林芳郁開始出現譫妄(delirium),一種急性精神錯亂狀態,使得行為變得無法預測、更加混亂。從那時起,「街頭遊走」成為林靜芸生活的主軸。


當醫師成為照顧者:她陪他走了超過30公里

譫妄發作後,林芳郁會突然躺床不起,也會毫無預警地從家中離去。有一回,他竟從台北市一路走到板橋,再原路走回。那晚,他們從晚上8點走到凌晨4點,行走距離超過15公里。還有一次,他不斷繞行大安森林公園整整13圈,總距離超過30公里,家人不得不接力上陣,從林靜芸到女兒,再到孫子輪流陪走。

「我成了他的忠實跟蹤者。」她自嘲地說。從手機 GPS 掌握動向,再以腳步跟上——不論白天黑夜,台北街頭的林芳郁與林靜芸,就像兩位默默行走的苦行僧。

對許多失智症家庭來說,「遊走」是極具挑戰性的症狀。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資料,約四成患者會在病程中出現遊走行為,其中不少案例發生走失,甚至危及生命。遊走往往與焦慮、混亂、譫妄有關,也考驗著照護者的體力與心理韌性。

「我們雖然慶幸他腳勁了得,但家人體力真的扛不住了。」林靜芸坦言。

最終,他們選擇讓林芳郁住進曾任職的醫學中心精神科急性病房。儘管醫師強調住院穩定的重要性,但當她看見丈夫五天來每日醒著就站在病房門前,靜靜等待「離開」,她知道,這樣下去不是辦法。

於是,她簽下自動出院。

「也似乎直到那時,我才終於肯接受這個現實:他是真的失智了。」


當照護成為生活主旋律,愛也練習成另一種形式

林靜芸的照護歷程,是一種極深的學習,也是一段漫長的放下與重建。在她的新書《謝謝你留下來陪我》中,她用醫師與妻子的雙重視角,記錄五年來與失智症共處的心路歷程。

這段故事,讓人思索:當熟悉的角色逆轉,當生活主軸從追求成就變成全心陪伴,愛的樣子會變得多麼不同?

「我不是偉大,我只是沒選擇離開。」她誠實地說。這句話,也許正說出了許多台灣照護者的心聲——在長照體制尚未健全之際,家庭依然是最核心的支撐單位,尤其對失智症患者而言,熟悉的陪伴往往勝過任何治療。

根據衛福部統計,台灣目前約有30萬名失智症患者,預估至2046年將突破85萬。照顧者多半為家庭成員,其中女性比率超過七成。這些數字背後,是一個個林靜芸式的故事,一段段從醫師、配偶、子女,到「守在身邊的人」的轉變。

大安森林公園的13圈,不只是陪伴,更是某種意義的接力:讓我們不再逃避,也不再孤單。